节点文献

法译汉口译中的顺句驱动

【作者】 吴国华

【导师】 李军;

【作者基本信息】 首都师范大学 , 法语语言文学, 2012, 硕士

【摘要】 口译是译员在现场压力下即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要求译员在接受原语信息的同时,通过及时监听、瞬时记忆、逻辑推理和认知补充来理解原语的话语意义,并迅速发布目的语译文,以便成功实现交际目的。口译的即席性特使得译员没有时间进行深加工,因而常常“就着原语说”,欧洲口译界将这种现象叫做“原语效应”,有人称之为“顺句驱动”或“顺译”。本文依据乔姆斯基的经济性原则、巴黎释意派理论和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理论来分析顺句驱动在口译中法译汉的应用。口译是一个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过程,处理该过程的人脑是个容量有限的信息处理渠道,比如人在瞬间只能感知有限的语言符号,视觉上一般是7至8个词,听觉上一般是长约3秒钟的有声语链。而原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在有限的口译反应时间内,译员为了减少短期记忆的压力,在将原语译成目的语时,口译员必须摆脱原语形式和结构上的束缚,尽量少做结构调整,选择最经济的方式来完成口译中的译语表达。这就是尽可能地按照听到的源语顺序,将句子不断地切成意群或概念单位逐步译出。本文探讨了法译汉顺句驱动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人类拥有相似的生存环境、认知对象、生物基础和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客观存在作用于人类的大脑后,形成一些相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一些相同认知和概念。这种意识上彼此相同的思维结构机制就是法汉两个民族在意识上的同构现象。同构现象也反映在法汉两种语言上相似的句型上。法语和汉语之间在形式上的同构现象构成了信息转换的共同通道,也为法汉口译中按意义单位切分语段进行顺句驱动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人类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强,加之汉语本身的灵活性,使得口译中的顺句驱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口译本身的即席性、其内容的千变万化、现场的压力等特点都迫使口译员在目的语语句形式上适度地向原语倾斜,即采取顺句驱动策略。同传的“瞬间性”要求译员应用“顺句驱动”原则尽可能缩小翻译与讲话之间的时间差,及时减轻记忆负担,留出更多精力应对接踵而来的新信息,并保证译出语的连贯性和准确性。同传译员在翻译是常常按照自己听到原文的顺序,不断地把句子切分成单个的意群或概念单位,再把这些单位比较自然地连接起来,翻译出整体的原意。”在交替传译中,该原则同样适用,有利于交传译员打破视觉上限制,减少因句式大范围调整而导致的暂时停顿,实现译语流畅。交替传译时,译员在讲话人讲完一个段落、阐明一个观点之后才开始翻译。相对于同传,交传译员有更多的思考时间,按照目的语受众易懂易接受的方式,对源语理解后的信息重新组织后表达,因而译员采取顺句驱动原则时可以更加灵活运用,译语表达质量也更高。无论是同传还是交传,要成功实现顺句驱动,都需要断句、重复、转换等典型技巧来实现译语前后连贯而不失生硬。因为同传比交传即席性更强,瞬时记忆压力更大,所有对这些技巧的应用,同传中更多。

【关键词】 顺句驱动交替传译同声传译
  • 【分类号】H32
  • 【下载频次】87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