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联复合模式下的隐喻意义建构

【作者】 向秀珍

【导师】 王蜀豫;

【作者基本信息】 四川大学 , 外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7, 硕士

【副题名】以动物词汇为中心

【摘要】 新事物新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层出不穷。但大多情沉下我们并未因它们的出现而被迫创造一些新词,而是对现有词的意义进行隐喻性扩展,从而用有限的词表达更多更新的意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已成为一种词义构建机制,通过它某种词汇能够扩展、改变甚至创建新的意义。近年来,隐喻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各种隐喻的认知理论中最受注目的是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phor thoery,以下简称为CMT)和Fauconnier&Turner创立的概念复合理(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为CBT)。我国学者李丛禾在其《论隐喻概念的关联复合性》一文中,分析了CMT、CBT以及Sperber&Wilson(1986,1995)提出的统辖人类认知和交际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这三个理论各自的优缺点,并在文章结尾处提出了该三个理论的整合模式一一关联复合模式(relevance—blending model,以下简称RBM)。该模式认为,隐喻的产生受关联原则的制约,其产生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改善认知环境的过程。隐喻的理解就是多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新生意义的概念复合过程。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的邻居和朋友。人们所熟知的动物词汇在人类认知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以往有关动物词汇的隐喻研究中,学者们偏重于强调特定文化对隐喻的影响,认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在特定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进而研究不同语言在隐喻中所表现出的特定文化背景因素。动物词汇主要用来例证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差异性,但对于动物隐喻的共性研究长期被忽略。本论文试以动物词汇为具体研究对象,来例证RBM的科学合理性。在RBM的框架中,动物词汇意义构建因人们的所付出的努力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显性构建和隐性构建。在实施显性构建的过程中,在复合空间中存在较多容易获得的语境假设,因此听话人不用参照更多的语境信息就能够在此过程中以最小的努力找到最佳关联从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实施隐性构建时,听话人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在宏观语境下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也就是说构建隐喻意义时,听话人要参考更多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当然,其中要包括一些社会文化因素。两种构建相辅相成,在RBM的框架中描述和分析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构建,不但使得动物词汇的不同意义获得了系统性的关联,也为其他词汇的意义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

  • 【网络出版投稿人】 四川大学
  • 【网络出版年期】2008年 05期
  • 【分类号】H05
  • 【下载频次】191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