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挂钩的若干法律问题

【作者】 徐弘艳

【导师】 王传丽;

【作者基本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 , 国际法学, 2007, 硕士

【副题名】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例

【摘要】 劳工权利保护以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为标志开始走上法制化道路。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劳工保护立法的国际化。劳工权利保护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相伴生而发展的,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劳工保护立法在国家和国际层面都建立了较成熟和完善的权利及监督救济体系。二战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各国贸易、投资等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也越发激烈,同时一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很容易通过广泛的国际贸易网络传递到其他国家。劳工保护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劳工保护状况,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合理性及其与“公平”贸易的关系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就是否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促进公平竞争和劳工权利保护争执不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及其附属协定《北美劳工合作协定》的通过为这场争论打开了一个缺口。本文旨在通过对《北美劳工合作协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揭示国际贸易和劳工标准挂钩的情形下,劳工权利保护的状况及协定各方的得失,并着重分析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影响。文章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最终目的和国际劳工问题的最终出路的基础上,提出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模型设想,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将来在相关谈判中采取适当的立场和策略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分析,国别比较,理论与实践,共性和特性,利益分析等研究方法。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国际争论”,着重运用历史分析法,阐述了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争论的背景和原因,在比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双方在通过两者挂钩加强劳工权利保护与合作上的共同点,并指出现阶段国际社会在区域、双边、国内和民间层面出现的挂钩实践。第二部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的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从北美劳工合作协定(NAALC)的产生和主要内容出发,重点论述了NAALC在劳工权利保护和促进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上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NAALC合作机制及权利救济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利益分析探求NAFTA/NAALC这种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模式背后隐含的利益追求。第三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抉择”,承接上文分析得出的结论,着重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以NAFTA/NAALC模式为基础,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将来在贸易协定谈判中可能涉及的劳工问题提出了一个模型设想。并在总结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基本态度和对策。

  • 【分类号】D996.1
  • 【被引频次】3
  • 【下载频次】350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