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国体育保险研究

【作者】 刘兴润

【导师】 任海;

【作者基本信息】 北京体育大学 , 体育人文社会学, 2003, 硕士

【摘要】 1998年的“桑兰事件”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发生在桑兰身上的故事,让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体育保险的影响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保险制度已成为这些国家体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但体育保险在我国还处在萌芽状态,远远不能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中国体育保险的研究,促进中国体育保险事业的发展、壮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以一种探索性的态度,意欲对中国体育保险进行一次概括性分析。首先,从保险的一般理论入手,对体育保险的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完善。然后,在体育保险基础理论的框架下对中国体育保险目前的状态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诊断并做出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根据揭示出的现存问题,指出中国体育保险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结论如下: 1.体育运动充满魅力,同时也充满风险。体育风险是指体育领域中引致损失的事件发生的一种可能性。体育风险不但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并且还具有高频性、多样性及不易测定性的特点。 作为一种高效的体育风险管理工具,体育保险是集合具有同类可保体育风险的众多单位或个人,以合理计算分担金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成员因该危险事故所致经济损失的补偿行为。体育保险市场由主体与客体两大要素组成;体育保险市场的主体应该由体育保险供给方、体育保险需求方与体育保险中介方构成,体育保险市场的客体则是体育保险经济保障即各类体育保险商品。 2.中国体育保险业开始晚,起点低,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还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育保险体制。 2.1 中国体育保险业所处的市场运行环境不成熟,有挑战亦有机遇,有压力亦有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计划以及我国加入WTO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保险业带来了动力和机遇,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2.2 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主体结构不完善,体育保险中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体育保险现实和潜在需求巨大,但主观上,需求方缺乏保险意识,投保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客观上,投保资金不足,导致体育保险购买力不高。体育保险供给主体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差,提供的体育保险产品无论在质量、数量还是种类上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需双方矛盾严重。 3.中国体育保险业应该走商业化的道路,并坚持法制化、制度化以及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 体育风险体育保险研究
  • 【分类号】F842.6
  • 【被引频次】15
  • 【下载频次】860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