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译者的阅读行为

Translator As the Reader

【作者】 邓涛

【导师】 辛献云;

【作者基本信息】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 英语语言文学, 2002, 硕士

【副题名】An Investigation of Translators’ Reading Activitie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Cultivaion of Literary Translators

【摘要】 本文借鉴德国接受美学的研究视角着重探讨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阅读行为。文学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它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其次是一种审美活动,同时还是以语言间信息转换为目的艺术。文学翻译的全过程,从思维角度来讲,是一个信息解码,转换,信息重组的过程;从审美角度来讲,是文学形象和文学观念及其文字载体的再现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是一个理解、表达然后再加以校核的过程。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也是翻译的关键所在。信息的语言间转换在理解过程当中就已经开始,并将深刻影响到后一步的表达。同时,理解和表达也是一个往复互动的过程。而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基本是在其阅读过程当中实现的。但就目前的翻译研究来看,多是着力于探讨表达阶段的方法和标准,或者进行原文和不同译文对照的对比分析,对理解阶段的强调不够,对译者阅读过程的关注就更少了。这是本文选定译者的阅读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原由。 接受美学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以W.Iser和R.H.Jauss等人为代表。其理论将读者作为文学阅读过程的考察重心,认为文本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理解,文本和读者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Iser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阅读当中文本实现的过程和途径,亦即读者的阅读行为;Jauss则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提出文本的实现有赖于文本提供的文学视野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契合,并指出审美接受过程是一个‘创造’,‘愉悦’和‘净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读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从中得到阅读快感的同时文本也对读者施加了影响,造成读者审美经验的升华。译者是负有特殊任务的读者,他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文学审美的过程,是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的,可以说接受美学提供了解构译者阅读行为的最佳视角。作者在探索过程中还借鉴了黄忠廉关于翻译的解码思维过程和马以鑫关于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机制的分析。 Iser和Jauss的理论分别探讨了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文学阅读是具体阅读操作和审美体验的结合,前者好比一个行为框架,后者则是附于框架之中的血肉。跟翻译理解密切相关的有如下几点: ].读者在文本实现中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角色; 2.文本理解是语意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 3.阅读过程的思维活动很复杂,分别存在于意识,下意识, 无意识,潜意识等几个层次。因而阅读的相关因素包含了 直觉,阅读心态和心理准备等方面; 4.阅读理解是一个创造性的转换过程。亦即从文本转换为带 有读者个人色彩的语意和形象,这一转换跟原文的契合度 取决于以审美经验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困素。 译者和一般读者具有相同的阅读行为框架,主要有三点。一是在文本实现中所起的作用相同(both as textual structureQnd QSStrUdUr6d QdSX二是阅读过程的结构相同:动态变化的 观 6(wondering viewPoint),追 寻 连 贯 性(consistency-buildingL 构建语义和形象(the formotion ofmenb:【moges)。三是相同的审美机制:直觉,联想,想象;意象,意会,逻辑推理等等。 但译者的阅读活动又具有异于一般阅读活动的独特性。一;阅读意图具有强烈专业色彩。翻译是以语言间转换为目的的。这点也决定了其它的几点不同。二,心理准备充分而全面;三,偏重于双语思维;四,偏重于理性思维;五,更注意语言学和文体学意义上的文本特征;六,理解和转换过程中的创造性必须加以适当的控制。 文本视野和译者视野的契合程度,亦即译者阅读理解的效果,取决于其审美机制的发挥,而审美机制的功效是由译者自身所具备的审美经验所决定的。审美经验一词具有三层含义:具体的某次阅读体验;以往阅读实践所积累的经验;译者的审美素养。具体阅渺验构成的经验无疑是审美经验的一部分但并非其全部。审美经验是三者意义的结合。 结合前面的分析,对于一个译者来讲,理想的审美经验结构应该包括语言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文化意识(包括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和对文化间差异的警觉性),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文学体验,文学素养(包括文学洞察力/敏感度,文学口味;文学知识和理论素养),平衡的阅读心态。 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译者的阅读理解总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语言和千变万化的文学体验,没有定式可言。阅读理解同时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思维过程,理解的优劣对错之分往往在于微妙之处,绝大多数情况下译者之间比的是有无良好的审美感觉和深厚的审美经验。而审美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对文学翻译从业人员来讲,其审美经验的养成形成一方面依赖于有系统的外部培养,另一方面依赖于自身的扩充提高。目前文学翻译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跟不上文学翻译的市场需求。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应该在研究生以上的层次普遍设置,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也需要作调整。 结合前文的分析井参考了一些相关资料后,本文提出一个基本的培养模式,分为译学研究,翻译方法,翻译实践,审美经验培养,研究

  • 【分类号】H059
  • 【下载频次】128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