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汶川地震后1个月内不同受灾群体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地震等突发灾难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应激源,是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远超受灾者的应付能力,个体会产生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免疫功能及一系列心理行为变化[1-3]。本文在汶川地震后1个月内,对成都市不同受灾群体的心理应激状况进行了评估。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采用方便取样。在汶川地震后l0~20天内,选取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震后伤员、陪护、该院的医护人员,及成都市民共284名,收回有效问卷269份[年龄11~97岁,平均(35±15)岁]。其中,伤员组男29人,女24人,年龄(44±22)岁;陪护组男18人,女20人,年龄(36±15)岁;医护人员组男22人,女61人,

  • 【文献出处】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 编辑部邮箱 ,2010年02期
  • 【分类号】R395
  • 【被引频次】12
  • 【下载频次】242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