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板内洋岛玄武岩(OIB)成因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存在的问题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板内洋岛玄武岩岩浆作用在成因上通常被认为与"热点"或"地幔柱"有关.因此,在讨论地幔柱假说时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讨论为什么洋岛玄武岩(OIB)在地球化学上高度富集.然而OIB源区物质的来源至今并不十分清楚,且颇有争议.最流行的观点认为OIB源区物质是循环的古洋壳(ROC).ROC模型的诸多问题之一在于,OIB高度富集(如[La/Sm]PM>>1)而洋壳则相当亏损([La/Sm]PM<1),故循环洋壳不可能是OIB的源区物质.另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OIB中富集的组分来自循环陆壳(RCC,陆源沉积物).尽管陆壳(CC)和OIB富集很多不相容元素(如[La/Sm]PM>>1),但是CC极度富Pb而贫Nb,Ta,P和Ti.CC的这一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强度很大,若的确是OIB源区重要组成的话,那它一定会在OIB有所显示,然而OIB并不具有这种CC特征,因此CC不会是OIB的富集组分.板块运动和地幔对流允许玄武岩的地幔源区中有ROC和RCC存在,但它们对洋岛玄武质岩浆作用的贡献微不足道.OIB不仅富集不相容元素,而且越不相容的元素越富集.这表明OIB中的富集组分是岩浆起源的,而且最有可能与熔融程度很低的熔体的交代作用有关.在地震波低速带(LVZ)中最初可能会形成一些富H2O和CO2熔体.这些熔体由于浮力作用上升,聚集在LVZ顶部形成一富熔体层,交代正在生长的岩石圈,形成交代脉岩等.喷发的OIB熔体可能含有3个组分:(a)占主导地位的来源于深部的"肥沃"易熔OIB源区物质;(b)LVZ顶部的熔体层;(c)被同化的岩石圈中早期形成的交代脉岩.很有可能源于深部的"肥沃"易熔物质本身就是(或包含有)循环的古老大洋岩石圈底部的交代橄榄岩.在解释全球OIB数据所显示的多种地幔同位素端元的成因时,我们必须牢记:(a)最初的假设认为地核熔离后的原始地幔(PM)在成分上是均一的,且地幔同位素不均一性与地核无关;(b)在正确认识俯冲带变质作用对元素迁移/分异的影响之前不能用OIB同位素来推断源区物质的性质和组成;(c)确保模型和假设与最基本的岩石学和主量/微量元素特征相吻合.

  • 【文献出处】 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编辑部邮箱 ,2010年02期
  • 【分类号】P588.145
  • 【被引频次】54
  • 【下载频次】2355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