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下扬子地壳P波速度结构: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剖面再解释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利用适于地壳速度结构重建的有限差分反演技术和RayInvr技术,解释了下扬子地区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剖面密集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重建研究区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该剖面速度模型在纵向上大致可分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三部分,横向上可划分为6个块体.研究区速度分布符合稳定地台的速度结构特征.上地壳总厚度10.5~13.0km,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底部速度可达到6.2km·s-1.中地壳下部及下地壳上部速度分布横向不均匀性显著.中地壳上部和下部、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P波速度值度值分别在5.9~6.2,6.3~6.4,6.6~7.0和8.06~8.30km·s-1左右.莫霍界面深度为30~36km.郯庐断裂带域两侧中上地壳速度结构明显不同,而下地壳未见明显的速度异常和界面形态异常显示.推测郯庐断裂嘉山段在中生代曾经切割整个地壳,后由于造山带伸展及壳内均衡作用等,使得断裂特征在弹性中上地壳中得以保留,而在粘塑性下地壳中的断裂迹象则逐渐消失.镇江附近5级以上地震与延伸至下地壳的深大断裂有关,其地震成因可能是来自岩石圈的能量容易沿深大断裂传输至中上地壳,在构造有利的位置积聚,最终诱发地震.

  • 【文献出处】 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编辑部邮箱 ,2006年21期
  • 【分类号】P631.4
  • 【被引频次】17
  • 【下载频次】199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