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道教生死观研究
Research on Taoist View of Life and Death
【作者】 程群;
【导师】 潘显一;
【作者基本信息】 四川大学 , 宗教学, 2007, 博士
【摘要】 “生死”问题是道教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道教中人的一切宗教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围绕着“生死”而展开的。对于道教生死观的透彻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对体系庞大的道教有一个通透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种种道教活动及现象之本质所在,以利于其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以生命从诞生到死亡的自然过程作为线索,将文章分为生命创造、现世生活、超越死亡等三个板块,共计六章。其中,又将“道教现世生活”部分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四章加以重点探讨。著名道教学者王明先生研究指出,道教的思想和方术,其渊源是“杂而多端”的。道教以修道成仙思想为核心,道家思想是它的思想渊源之一。道教还吸收了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术,以及此前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又吸收了谶纬神学思想、黄老思想。道教还吸收了墨家、阴阳家、儒家的思想。基于道教思想文化渊源的丰富性和广阔性,我们在进行道教生死观研究的时候,同时对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生死观作一个深入的考察与研究,与道教思想进行一个平型比较,来凸现道教生死观的独特性。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道教的生命起源、创造理论。第二章:道教的和谐人生理论。第三章:道教的禁欲与享乐人生两重性理论。第四章:道教之语言文字与现世人生之关系理论。第五章:道教追求长生的思想、实践、理论。第六章:道教超越死亡的方法与理论、方法与技术。第一章第一节,我们首先谈中国其它思想文化中的生命起源、创造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从何而来,生命如何起源,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思想是非常丰富而有趣的。一些典籍引古代神话指出,人以及种种生命乃至世间万物皆是来自于盘古、女娲等等至上“神”,人类的祖先是由盘古身上诸虫所化生,或是由女娲抟土创造而出。例如,《五运历年纪》就说人类是由大神盘古身上的诸虫所化,《太平御览》引《风俗通》则说人类由女娲所创造。具体到各民族的祖先的诞生,则又有一些神话认为,各族的祖先是感天或感物而生。例如,华胥氏履大人迹而生伏羲,附宝感雷电而生黄帝,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女节感流星而生白帝,女枢感瑶光而生颛顼等等。在阶级社会当中,最高统治者为了表明其王权的合法性,表明自己至上的权力得自于上天,往往神化自身和其祖先,亦多借用远古的感生神话,强调自己是感天、感物而生,这类例证多的不胜枚举。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例如道家学者也曾深入思考过人类及万物的起源、产生的问题,并试图解释宇宙、生命演变的具体过程。老子、庄子等人以及后来的《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皆宣称第一性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人与宇宙万物正是在“道”的不断演化与运动中,逐渐获得质的规定性,得以形成的。第一章第二节,我们系统阐述道教的生命创造理论。中国道教在生命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问题上,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古代神话与道家学者的思想,亦认为生命是由本源性的“道”、“元气”所创造的,不过,作为一种宗教形态,道教的生命创造论与神话、道家的生命创造论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区别。第一,道教中人从形而上的角度指出,人之生命来自於本源性的“道”,“道”往往等同於“元气”、“元气之根”,因而,“道”创造生命又表现为“元气”创造生命论。道门中人又认为,“道”、“元气”的人格化、神格化就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等,“道”、“元气”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至上神是一体两面的东西,那么,“道”、“元气”创造生命说通常又表现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创造生命说。同时应该指出,在道教中人看来,“道”、“元气”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至上神不是凭空从虚无中产生人以及万物的生命,它派生人类以及万物之生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辨证发展过程。还有一点值得强调,在道教中人看来,语言文字往往也具有本体之性质,类似於本体性的“道”,也积极参与着生命的诞生与创造。第二,道门中人又从形而下的角度,从具体的个体生命诞生的角度指出,每一个具体的生命肇始于父精母血,生命是由父精母血和合的胚胎孕育生长而成的,其中“先天之炁”在生命形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个“先天之炁”贯注入母体,同母体内的胚胎陶融为一体,也不会有活泼泼的生命产生。第二章第一节,我们谈中国其它思想文化中的人生和谐理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和谐大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和谐指的是自然本身的和谐,《老子》、《文子》、《庄子》、《淮南子》等等典籍都曾系统论述过自然本身如何能够保持和谐的问题,在中国古人的视野中,宇宙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是种类繁多、气象纷呈的,自然万物有壮丽的山河、辽阔的海洋,有奇峰峻岭、急湍碧潭、春雨秋雪、花鸟虫鱼,等等。这些纷纭繁复、气象万千的自然万物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个宇宙、自然呈现出鲜明、生动的和谐性。其次,和谐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人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古人最重视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例如老子、庄子等人,都曾深入探讨过如何使人与自然达成和谐关系的问题。再次,和谐又指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中国上古典籍《尧书》开篇就讨论了如何使人与他人、社会保持和谐的话题。儒家学者特别关注社会人生问题,重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并且构筑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蓝图。墨家与道家的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和谐社会人生观。最后,和谐还指人的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道家的学者从各自的立场深入探讨了人之所以会身、心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持身、心和谐的具体方法。第二章第二节,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大背景中的道教理论与思想,同儒、道、释三家一样,在追求肉体成仙的终极理想的同时,也致力于追求人生的和谐状态。道教的和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第三,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第四,人与神灵、神仙的和谐。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道教看来,人与自然万物皆出于“道”,蕴涵“道性”,并且自然界的生命都像人类一样,有情感、礼义、血性,乃至语言和思维。因而,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生存的权利,人类不应该将自身的价值凌驾于其它生命价值之上。道门中人又认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彼此隔绝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能量与信息的互换,正是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中,人与自然维持着和谐状态。道教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则是要求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界动、植物的惜护。其次,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道教中人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渴望理想和谐的社会,他们曾今构想过和谐理想的社会景况。为了实现和谐之人生社会,道教首先强烈反对的是统治阶级肆意发动战争的行为,反对统治阶级滥杀平民的行为。同时,道教还强调,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必须要处理好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处理好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再次,人自身身、心之和谐。在道教看来,生命降生之初,身心本是和谐、统一的。只是由于人们对于欲望追求过多,才导致身、心失衡。那么,要恢复身、心和谐的状态,就必须依“道”而行,制伏欲心,保持无为、无欲。道教的修炼则是使身、心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平衡、和谐的方法。最后,人与神仙、神灵的和谐,作为一种宗教形态,道教的人生和谐又包括人与神、神仙之间的和谐与统一。道教中人认为,人与神、神仙之间是存在着及其密切的联系和交往的,道教的人、神仙、神灵间的和谐关系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种和谐关系表现为神或神仙对於信道之士的救助,神、神仙常常帮助虔诚的道门中人解脱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厄、祸害与苦难,拯救他们入光明幸福之域。第二,人、神和谐之关系又表现为人之躯体往往就是神灵的居住之处所,这些居住于身中之神十分清楚人的善行恶为,因而能够根据人之善恶予以赏赐或惩罚,令人身体健康、百病不干、长寿久安,或者使人百疾缠身、灾祸重重、生命早夭。第三章第一节,我们首先谈中国其它思想文化中的享乐观与禁欲观。中国古人曾深入思考过人生应当如何度过的问题,提出了极为丰富的人生“享乐观”。例如,《诗经》中有多首诗歌认为,光阴似箭生命易逝,人栖居於世当纵情的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乐就应当成为人生之最终目的。先秦儒家学者则指出,追求物质、欲望与享乐的满足是人性之中应有之义,有其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但是,追求享乐,追求种种欲望的满足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社会与道德的准则,要符合一定的道义,要行之有道。同时,先秦儒家学者强调,精神之享乐要高于物质层面的享乐,君子应当更看重精神之乐。道家的老庄所谈的享乐主要是指超然物外的精神之乐,而对现世人生的物质享乐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则将享乐划分为“物质之享乐”与“精神之享乐”两种,并且认为后者高于前者。中国传统文化中亦存在着人生“禁欲观”,《墨子》是个典型,墨子的“禁欲观”是通过他的“非乐”理论展现出来的。第三章第二节,从道教的根本宗旨来看,长生不死、肉体成仙是道教中人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肉体成仙这一终极目的与最高理想,道教理论家指出,道士修仙求道必须践行禁欲主义的生活,“禁欲”应当贯穿于道士修道生活的方方面面。过禁欲主义的修道生活首先要求修仙者必须隐逸于山林之中,隔绝于纷纷扰扰的世俗红尘之外。其次,要求修道之士坚决摈弃现世生活中的音乐、酒色、美味,那些东西会大大妨碍证道修仙。再次,要求修道之士对于财产、金钱以及荣华富贵持蔑视之态度。禁欲主义的理念落实于现实之中就表现为道门中人修道生活的极端艰苦性与残酷性。然而,过禁欲主义的生活绝不是道门中人的最终目的,过禁欲主义的修道生活仅仅是为了最终能够进入仙境幻化为仙。而成为神仙就意味着能够获得巨大的享乐生活。我们从道门人士对于神仙世界、神仙形象所作的精彩描绘中,将会洞悉修道之士其实对于享乐主义生活是十分迷恋与期待的。有一点需要指出,道教所追求的享乐与道家所追求的精神之乐存在着巨大的分别。可以说,道门中人禁欲主义修道生活中隐藏着的是他们对于享乐主义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禁欲主义的修行只是为达到其最终“享乐”目的的重要途径,它本身绝对不是最终的目的。第四章第一节,我们先谈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与人生之关系理论。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语言文字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和人类的种种活动息息相关,成为人类社会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对于语言文字与人生之关系的认识非常深刻,他们看到了语言文字对于人类社会、生命个体的重要意义及实用的价值:第一,语言文字承担着对于自然及社会万物进行命名的功能,正是通过语言文字对万事万物的命名才使得混沌无分的世界见出差异性而变得明晰可辨,也正是由于这一命名使得文明世界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更为重要的是,语言文字亦是经国治世的重要工具。有序、稳定的社会秩序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密切参与,脱离开语言文字就不会有整个政治社会、人类生活的井然有序、等级分明。第二,语言文字往往建构、支撑起整个人类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家园构成了人类的精神生存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方面、部分与方式,可以说,没有语言文字便不会有人类的精神性生存。第四章第二节,中国传统道教对待语言文字与人生之关系的看法,具有其独特性。道门中人认为,语言文字与本源性的“道”、“炁”是等同的,它与本体之“道”一同,参与了整个宇宙万物乃至人之生命的创造,它本身具有终极性与本体性的意义。语言文字与国家、社会、人生关系极为密切,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它能够支配、控制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命运,它对于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微观角度来说,它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生活中的种种困厄、苦难与不幸,引导人们进入安宁幸福之境。道教之语言文字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与帮助,通常是借助于“符”、“箓”、“咒”来完成的。第五章第一节,我们先看一看中国其它思想文化中的长生理论与思想。翻开中国古代典籍,我们可以发现,长寿乃至永生历来是中国古代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中国古人曾经将一个人是否拥有长久的寿命视作为是否有“福”的首要标志,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典籍《诗经》中,我们又可以发现,祝愿一个人“长寿”、“永生”,往往被视为一种最崇高的祝福。在中国古人那里,对于长寿乃至长生不死的追求,又常常表现为人们的“不死之药”之观念及其人们对于“不死之药”的追求。中国先秦道家与儒家学者,例如老庄与孔子则从“摄生”、“养生”的角度,系统思考过如何能使人之生命尽可能延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第五章第二节,我们再重点探讨道教的长生思想理论及实践。道教自始至终重视人的肉体生命,希望人之生命能够尽可能的得到延续。在道教发展的早期,道门中的诸多高道曾经试图炼制金丹大药,期望通过服食金丹大药以解决长生不死的难题。现在看来,试图通过服食金丹大药以获长生不朽的实践活动极为荒谬,但是,这种活动也昭示着道门中人为了长生而勇于同自然规律作斗争的崇高精神。道教又强调,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能否长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能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积善累德,进行道德修炼,那么,他必得长生且神仙可翼。道教中人还认为,通过饮食、存想、导引、服气、守一、房中等等修炼亦可令生命获得长生乃至得道成仙。在道教发展的中晚期,内丹术是道门中人最为看中的修炼方式,他们普遍认可内丹修炼对延续生命的神奇功效。第六章第一节,我们先看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中的超越死亡理论。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曾经不断的探索人类生命的超越之路,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求得生命的永恒。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认为,肉体生命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生命个体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现世生活,专注于伦理境界的提升和道德的实践活动,通过立下不朽的政治功勋,或成为世人的道德楷模,或撰写出伟大的篇章来名垂千古。简言之,即应当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突破肉体生命的有限,获得永恒的精神生命,以实现不朽。中国道家的学者,尤其是庄子,首先通过在精神领域中,消解生与死的界限,指出生死齐一,来实现对于死亡的超越。然后,他又通过比较生与死,指出死亡之乐胜过“南面王乐”,来消解死亡带来的恐惧,实现对于死亡的超越。中国禅宗的诸多思想家、理论家认为,“悟”既是凡夫俗子跃迁成佛的途径,又是禅者超越死亡的具体方法,开悟的禅者能够在瞬刻之间把握住永恒,消解生与死的界限,跃迁为佛。从而堪破生死,了脱生死,超越生死。通过这个“悟”,禅门中人得以超越死亡、征服死亡。第六章第二节,道教理论家建立了两条超越死亡的途径与方法。第一,道教理论家、实践家们面对死亡的威胁,建构了尸解技术,以期解决生命“死亡”问题。道门中人相信,通过“尸解”可以实现对于死亡的超越,获得永恒的生命。所谓“尸解”,指的是道门中人通过虔心的修炼,按照一定的操作手段与程序,使个体的精神生命乃至肉体生命死而复生,获得新质,乃至转化为神仙的一种技术。道家《庄子·寓言》中所提到的“蜩甲”、“蛇蜕”即为道教“尸解”的前身现象。第二,道教理论与实践家们征服死亡,超越死亡的方法与智慧又通过道教中的某些斋醮活动折射出来,道教中的一部分斋醮仪式便是为生命超越死亡而设置的。道门中人试图通过这些法事活动来救度罪灵亡魂,使个体生命从幽暗地狱超拔而出,起死回生乃至得道为仙。道教认为,通过斋醮仪式可以招请神灵降临坛场,从而沟通人神关系,解决人生的种种困厄,乃至超度亡灵,征服死亡。不过,与“尸解”不同的是,道教中人凭藉种种斋醮仪式实现对于死亡的超越,大抵是指灵魂、精神的超越,而非指肉体本身对于死亡的逾越。
【Abstract】 Life and death is the kernel of the theory of Taoism. Furthermore, all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evolve from Life and death in Taoism. According to this point the research on th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in Taoism would help us grasp Taoism whose system is complex ,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variety of Taoism ritual and research on relative issue. This paper include three parts which are creation of life, this life and beyond death . And the part of this life in Taoism is the emphases of the paper.QingXitai , a famous expert on Taoism , has given the point that the origin of thought and method of Taoism is complicated. Cultivate oneself according to a religious doctrine is the key to Taoism whose origin is partly from the theory of Tao, ancient religion , the ideology of supernatural beings and the theory of HuangLao. Taoism has also drawn on the thought of Mo, Yinyang and Confucianism. In view of the complicated origin of Taoism, this paper review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view of Life and death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at of Taoism in order to incarnate the identity of the Taoistic view of life and death..This paper include six chapter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Taoist view of origin and creation of life, which discusses origin and creation of life in two ways; the second chapter, harmonious life of Taoism, which explains harmonious life of Taoism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people and society, body and mind of oneself, human and spirit, and so on; the third chapter, Taoist two-tiers way of life of abstinency and enjoyment, which point out that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aoist self-torture is external enjoyment; the fourth chapter, the relationship of Taoist language and the real life, which emphasizes that in Taoism view, the languag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tion for the real life; the fifth chapter, the Taoist thought, practice and theory of going after external of life, which discusses the signification of Taoist self-torture for external life; the sixth chapter, the Taoist thought,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xceeding death, which tries to illuminate how Taoist exceeds death.
- 【网络出版投稿人】 四川大学 【网络出版年期】2008年 06期
- 【分类号】B958
- 【被引频次】15
- 【下载频次】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