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

【作者】 刘家访

【导师】 叶澜;

【作者基本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 , 教育学, 2006, 博士

【摘要】 全球化作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影响着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刻的。面对这种影响,世界非西方国家总在寻找其发展的出路,而本土化则成为似乎是合理且必然的选择,基于这一认识,社会各方面的本土化也就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本土化本身的研究常常是指向历史的,导致现有研究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所提出的本土建设概念就是期望能获得一个新的视角解决本土化研究中难以解答的问题。 面对“西化”的日益盛行,各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深深地陷入了对本土文化丧失的焦虑之中,于是,本土化就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课程理论也在所难免。 近年来,我国课程理论界对我国课程理论给予了较多的反思与批判,认为我国课程理论研究中问题多多,问题涉及了课程理论的所有方面,并试图对我国未来的课程发展提出建构建议。但多数研究都只是单一的从某一视角的分析,尚缺乏对这些问题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尝试从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试图建构我国课程理论的未来形态。 本土建设作为课程理论的研究视角,其对课程理论现有问题的分析,仅仅是在这一视角下的课程理论存在的问题,当视角发生转换之时,所揭示的问题显然就会有所不同。根据这样的假设,本研究认为,课程理论本土建设是课程理论本土化的走向和选择。 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本研究认为,任何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是建立在本土化的大背景之下的,背景包括全球化、本土化以及社会科学本土化,它们是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基础,也是课程理论本土建设所需要借鉴的内容;其次,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建设是建立在现有的课程理论本土化的前提之下的,是课程理论本土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简要回顾了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的基本历程,并对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现象进行描述,概括出现有课程理论本土化中的问题,成为本研究的基础;最后,从学科的角度提出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建设的目标、可能面临的问题及本土建设路径等提出自己的观点。

  • 【分类号】G423
  • 【被引频次】7
  • 【下载频次】1467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