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现代俄语称呼语的结构—语用研究

【作者】 汪吉

【导师】 李勤;

【作者基本信息】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俄语语言文学, 2006, 博士

【摘要】 俄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着称呼语这一语言现象。然而,由于称呼语传统上只被视为一种相对自由且相对独立的、较小的语法单位,所以它历来不为语言学家所重视。我们认为,称呼语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和语用单位。称呼语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等都密切相关,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领域。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细致、认真的探讨,既可以丰富语言学研究,又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称呼语的使用特点,加深对语言人际功能的认识,对于分析言语行为、理解社会发展和语义演变之间的微妙关系,具有深切意义。本文尝试从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和语法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称呼语,探究其在具体交际行为中的使用及其功能。本论文主要由前言、正体(共三章)、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称呼语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对称呼语进行重新定义,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针对当前术语使用相对模糊的状况进行了疏理,明确了称呼和称谓二者的差别,阐述了本文写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比较全面地回顾了称呼语的研究历史。自罗蒙诺索夫首次把称呼语这个概念作为诗体语言中的辞格提出以后,称呼语一直是和历史上的呼格相提并论的。作为句法研究领域的术语首次出现在布斯拉耶夫院士的著作《历史语法》中。我们重点回顾了布斯拉耶夫以后有关称呼语研究的历史和重要理论,对一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可以说,俄罗斯传统语言学中关于称呼语的语法本质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称呼语可以是任何一种交际-语用类型语句的组成部分。传统语言学中按照说话人的目的把句子分成三类:陈述、疑问和祈使句,那么随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更深地触及了言语单位的内容和功能方面,奠定了区分言语行为的交际-语用(或者叫意念或意向)基础。接下来我们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二章是称呼语的结构-语义分析。我们首先探讨了称呼语在句中的占位,共分两种情况,独立于句外单独使用和进入句子的组成,后者视功能和句法结构而异又可以分别前置、中置和后置。接下来我们分析了称呼语的语音语调特征。语音方面,称呼语最常使用的载体是口语,所以也具备口语发音的一些特点,如截尾、重叠、紧缩等。相对于语音而言,语调对于称呼语的解析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重要的言外信息要

  • 【分类号】H35
  • 【被引频次】4
  • 【下载频次】611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