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说叙述主观化研究

【作者】 赵海霞

【导师】 史铁强;

【作者基本信息】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俄语语言文学, 2014, 博士

【摘要】 目前,国内俄语学界对小说语篇谈论的很多,其分析成果成为中学和高校的实践课。但是,研究结果却经常只归为语言单位层面:词汇、固定结构、发音、句法等,而将小说语篇作为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文学修辞层面来进行研究的情形还很少,在这方面远落后于英语和汉语学界。“叙述主观化”((?))是小说语篇组织的重要原则,俄罗斯文学修辞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由(?)(1971)在《文学语言理论》中提出。后来,在(?)的著作《语篇修辞》(1980)中形成基本完整的理论框架。但是,该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国内俄语学者的太多关注。所以,有理由认为,以叙述主观化为切入点来研究小说中的语言使用问题具有实际性意义。小说的叙述结构是由不同主体域之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作者、讲述人和人物。叙述主观化定位于语篇中的他性主体域(非作者)——讲述人和人物主体域,即小说中如何借助语言手段实现由客观的作者叙述转为讲述人和人物主体的视角。跟“作者形象”的基本特征——客观性和全知性相关,亦即叙述本应呈现一种客观的、无主体状态。但他性主体——讲述人和人物的融入破坏了叙述的客观性,带来个体主观体验的成份,从而产生叙述主观化。由此,叙述主观化涉及到作者形象、叙述结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本论文由绪论、五章主要内容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意义、新意、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第一章介绍叙述主观化理论。以作者形象为基础对叙述主观化作出合理的阐释和界定,重点是对“主观”二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叙述主观化的本质。第二章研究讲述人的问题。重点研究跟讲述人相关的叙述主观化的实现手段,分析讲述人跟作者形象的区别性特征,包括语言修辞特征、情态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小说中常见的讲述人类型。第三章从整体上研究人物主体实现叙述主观化的特点,指出小说中人物主体的主人公倾向。然后讨论人物主体的实现层面,指出话语层对于人物主体的实现具有普遍意义,并就人物主体的话语实现形态进行分析、归纳。第四章讨论人物主体实现叙述主观化的结构手段和形象手段。人物主体在被赋予一定话语形态的同时,还会使用一些其他手段来增强人物主体的突显性,如出场手段、蒙太奇手段等,这较为明显地体现在感知主体的实现中。第五章:阐释叙述主观化的两大特征——程度性特征和嵌套性特征;分析叙述主观化手法的艺术效果。总而言之,在小说中,叙述不可能一直是客观的,在其内部可划分出结构“流”,我们将其称为假定的“客观叙述”和“主观叙述”(叙述主观化)。叙述主观化主要跟讲述人形象和人物主体联系在一起,二者在复杂的叙述话语体系中会随着词汇列的展开逐渐呈现出来。讲述人和人物主体的实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使用取决于具体的语篇。但整体看来,明显的叙述主观化多通过话语体现出来,而不太明显的叙述主观化多通过结构手段和形象手段实现,跟视角联系在一起。此种情形下,占优势的是视角的转变。通过叙述主观化这种“他人”观察、思考和评价世界的手法可以拓展小说作品的文学空间,增加文学审美价值。

  • 【分类号】I054
  • 【被引频次】1
  • 【下载频次】172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