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上田秋成文学与晚明文学思潮
【作者】 岳远坤;
【导师】 张龙妹;
【作者基本信息】 北京外国语大学 , 日语语言文学, 2014, 博士
【摘要】 上田秋成是日本江户时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雨月物语》和《春雨物语》一方面具有深厚的日本传统文学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具有超越时代的近代性。他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是在日本十八世纪出现的肯定情欲的思潮的时代语境中产生的,而这种肯定情欲的人性解放思潮与中国晚明的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研究以晚明的人性解放思潮和上田秋成同时代的日本思想家的言论为参照,通过新的出典与材料的挖掘与分析,考察上田秋成文学对道德与人性的思考,进一步证明上田秋成文学与晚明文学思潮的相互关联或相似性。第一章主要对上田秋成的散文作品《故乡》、游记作品《秋山记》和《去年的路标》以及《雨月物语》中的离乡人的命运进行了考察。《故乡》一文鲜明地表达了上田秋成的乡土意识与命禄思想,其中表达的安分与保身的思想与阳明学左派的明哲保身论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作为共同体的故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让人感到束缚,另一方面又能给人保护。在空想的游记《去年的路标》中,上田秋成批判了常年漂泊的芭蕉,认为他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自己的身份。《雨月物语》中描写了各个阶层和时代的离乡的人们和他们的命运,体现了上田秋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洞察。一方面他主张回归故乡这个共同体,另一方面又细致地描绘了人类的无法控制的情欲。整个《雨月物语》都贯穿着故乡(共同体与情欲)这个主题。第二章是第一章的补充与扩展,主要以《雨月物语》中的《贫福论》为中心,对上田秋成的义利观进行考察。主张回归故乡从事“实事”的上田秋成,讽刺道学家的清贫主义,主张追求利益是人性的自然,认为财富当求但不一定可求,并认为财富是富国安民的根本。合理追求财富的思想在上田秋成同时代的徂徕学派的学者中比较普遍,而与中国晚明阳明学左派的学者李贽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第三章主要以散文作品《旌孝记》、《雨月物语》和《春雨物语》中的父子关系与父亲形象为中心,对上田秋成的孝道观及其文学中的审父意识进行了考察。在道德与人情这个问题上,上田秋成不反对儒家道德本身,但是却反对道德教化与强加,反对以父母为中心、主张子女无条件顺从的程朱理学的孝道观,对父母本身的行为进行了审视。通过阳明学左派思想家的孝道观、童心说等为观照,深化了对上田秋成孝道观的认识。在上田秋成文学中,从早期浮世草子作品开始,父子关系就出现了不和谐的倾向,作为秩序中心的父权亦成为被审视的对象。第四章作为第三章的延伸,主要以儒家伦理中另外一种道德——女性的贞节为中心,对上田秋成文学中的烈妇形象进行了考察。《吉备津之釜》中矶良的骤变说明了情不能为道德所束缚,而在《浅茅之宿》中,上田秋成则塑造了一个殉于情而非殉于道的宫木形象。《宫木之冢》中,通过家庭与道德的缺位描写,描绘了烈妇宫木的童心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恶。上田秋成反对权力对道德的绑架,认为绑架道德的权力才是一切恶的源泉,这一点在其晚年的作品《春雨物语》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本章的第二节通过对“宫木”形象塑造的变迁的考察以及相关中日文学文本的分析,论证以上观点。起源于中国晚明的人性解放思潮,在清代以后遭到理学的强大反扑,消解于礼教当中。而在朝鲜也最终未能成为主导文艺界的重要力量。但是,这种肯定情欲的思想却在江户时代的日本保存了生命,成为主导十八世纪江户文艺的重要力量,并最终将日本历史推向了近代化改革。这也是因为日本古典文化传统为这种人性解放思潮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这个土壤中,源自于中国晚明的人性解放思潮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上田秋成文学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又具有对人性和情欲的近代化思考的重要原因。
- 【网络出版投稿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 【网络出版年期】2014年 09期
- 【分类号】I313.074
- 【被引频次】2
- 【下载频次】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