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汉语史上关系从句的类型学考察

【作者】 陈丹丹

【导师】 曹广顺;

【作者基本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9, 博士

【摘要】 近年来,历史语法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者引入类型学的参项或方法来进行历史语法研究。关系从句是类型学的重要参项,汉语又是极少数VO语序而关系从句前置于核心名词的语言之一,因此汉语的关系从句具有很高研究价值。但长期以来,汉语学界对关系从句的关注一直不够。尤其是汉语史方面,系统地研究汉语史上关系从句的文章非常有限。本论文全面考察了汉语史上的关系从句,理清其发展脉络,希望使汉语的关系从句在类型学上具有更高的可比性。本文以汉语史上的关系从句为研究对象,分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考察。文章分上古、中古、唐宋三个历史时期,分别考察每个时期各类关系从句的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分析其产生和衰落的原因。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讨论了历史语法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的关系,分析了汉语“关系从句”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总结了以往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并交代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安排等。第二章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上古汉语关系从句的类型、表达关系化的手段以及使用的关系化策略等。在描写各类关系从句的同时,还讨论了上古汉语关系从句标记“之”、“所”、“者”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之”类、“所”类和“者”类关系从句的来源。第三章把中古的本土文献与翻译佛经相结合,分别考察这两种语料中的关系从句,并把它们与上古汉语的关系从句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细致全面地反映了中古汉语关系从句的全貌。中古汉语关系从句的类型与上古汉语基本相同,但在本土文献中,“之”、“所”、“者”这三种关系从句标记之间的界限开始松动,不像上古汉语那么严格。“所”类和“者”类关系从句的数量不断减少,慢慢走向消亡。造成其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所”和“者”违背了“联系项原则”。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唐宋时期新兴的“底”类关系从句。关系从句标记“底”来源于其自身方位词的用法,“底”发展为关系从句标记之后,主要接替上古、中古“所”类关系从句的功能。随着上古的几种关系从句标记相继衰落,新兴的关系从句标记“底”正好赶上好的时机,迅速发展,到晚唐五代时期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关系从句标记了。“底”类关系从句可以按核心名词的有无分为有核关系从句和无核关系从句两种,其中有核关系从句只有前置型一种。第五章总结了汉语史上的关系从句经历的主要变化,并结合中古时期汉语语序方面的其他相关变化,重新探讨了汉语的关系从句的类型学地位。汉语这种VO&RelN的格式也许可以为语言类型学提供一个新的范例,为类型学中关系从句与核心名词的位置提供一个补充。

【关键词】 关系从句类型学语序语法化语言接触
  • 【分类号】H141
  • 【被引频次】3
  • 【下载频次】325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