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研究

A Study on a Lost Ancient Book about Shizhan in Fangmatan Bamboo Slips

【作者】 程少轩

【导师】 裘锡圭;

【作者基本信息】 复旦大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2011, 博士

【摘要】 在這篇博士學位論文中,我們主要討論了放馬灘簡乙種《日書》中有一些與式圖、鐘律等相關的簡文,認為它們組成了一篇自成系統的、可獨立於乙種《日書》之外的式占文獻。我們暫將這部古佚書命名為《鐘律式占》。《鐘律式占》全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圍繞式圖的一系列表單和說明;第二部分是各種卦辭和占辭;第三部分是對占卜方法的說明。這三大部分相對獨立,編排順序可以互換。《鐘律式占》比後世式占簡單,應該看作向漢代成熟式占發展的一種過渡類型。《鐘律式占》應該與《漢書·藝文志》所載陰陽五行家文獻《黃鐘》等四種與鐘律有關的古書存在聯繫。 正文共分為五章,即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分篇研究”、第三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與放馬灘簡其它內容的關係”、第四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的性質”、第五章“總結”。 第一章“緒論”分四小節,對放馬灘簡及相關研究作了概述。 第一節“放馬灘簡概況”簡單介紹了放馬灘簡的發現以及初步整理的情況,並附帶討論了放馬灘簡的時代問題,認為整理者將竹簡定為戰國晚期的結論存在疑問,闡述了我們在論文中徑稱“放馬灘簡”而不稱“放馬灘秦簡”的理由。 第二節“竹簡著錄情況”羅列了目前所能見到的放馬灘簡的所有圖版,並分析了《天水放馬灘秦簡》一書圖版質量較差的三點原因。 第三節“相關研究概述”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放馬灘簡研究的情況,將竹簡研究以《天水放馬灘秦簡》的出版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二部分介紹關於“式”的研究,對式圖、式盤、式占、式法等概念作了明確的定義,並擇要介紹了相關問題研究的概況。 第四節“研究的目標和方法”提出論文的基本目標是對《鐘律式占》這部古佚書作盡可能的復原。在完成這一基本目標的基礎上,擬再對與古佚書相關的問題作更深入的研究。本節對論文的研究方法作了介紹,並附帶介紹了論文用到的主要資料。 第二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分篇研究”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在這一章,我們首先對《鐘律式占》的結構作了推測,認為《鐘律式占》應分為三大部分,即“圖表及說明”、“卦辭和占辭”、“占卜之方法”。並且給出了這三部分編排的結構示意圖。在此基礎上,本章分三節對竹書作了分篇的釋文、校注和疏證。 第一節“圖表及說明”是《鐘律式占》的第一部分,由一幅圖(式圖)、五個表(干支表、時稱表、十二律表、納音五行表、星度表)以及一份說明組成。圖和表描述了式占所用圖像的基本形狀、式占用到的基本要素以及五類重要元素的搭配關係;說明則以簡要的語言對各類要素在式圖上的排佈作了描述。該節分七小節: 1.1 干支表:干支表列舉天干、地支及數字、五行的搭配均見於《淮南子》、《太玄》、《五行大義》等文獻,是常見的搭配形式。 1.2 式圖:我們根據殘文釋出《鐘律式占》式圖中的七星、三人等文字,並以此為線索,發現式圖周圍一圈文字與《大戴禮記·易本命》、《靈樞·九鍼論》等文獻有關,從而對式圖作了徹底的復原。 1.3 時稱表:通過對兩欄與時稱相關的簡文的整理,我們發現《鐘律式占》存在一套與周家臺秦簡類似的、與二十八宿相配的二十八時稱系統。 1.4 十二律表:我們對整理者命名為《律書》的篇章進行了整理,糾正了原釋文的一些錯誤,指出本篇的性質並非孤立的《律書》,而是屬於《鐘律式占》的一份鐘律表。《十二律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律法,第二部分是鐘律之小數,第三部分是鐘律之大數。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生律法作了較深入的探討。此外,在鐘律之小數部分,每一鐘律均配有一個地名,我們考證出這是一套與太陽運行相關的地名系統。 1.5 納音五行:本小節在晏昌貴先生整理的基礎上,對《納音五行》篇作了進一步整理,製作出了反映本篇數術原理的六十甲子納音表。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其它出土文獻,證明已知秦漢簡牘中的納音五行皆與放馬灘簡搭配方式一致,而與後世文獻不同。 1.6 星度:通過對殘字的辨識,我們最大程度地復原了星度表,給出了與已有研究成果不完全相同的編排方案。在此基礎上,還對二十八宿的距星及測定距度的時間進行了推算,指出星宿距度的測定年代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 1.7 式圖說明:我們認為抄寫於星度表下方的文字,是對以上圖表關係的說明。 根據以上七小節的內容,我們繪製出一個反映《鐘律式占》主要元素搭配關係的假想的式盤,並以列表的形式給出了圖表中絕大多數元素在天盤、地盤上的對應關係。 第二節“卦辭和占辭”是《鐘律式占》的第二部分,由四篇相對獨立的卦辭占辭組成。我們將這四篇簡文分別命名為《黃鐘(三十六禽占)》、《十二律占》、《十二律吉凶》和《參(三合卦占)》,並據此將該節分為四小節: 2.1 黃鐘(三十六禽占):在本小節,我們釋讀出一些難以辨識的禽獸,初步復原出一個三十六禽系統。通過與上博藏六朝銅式盤、《五行大義》等材料的比較,可知這個三十六禽系統與式占關係密切。通過與三十六旬、三十六雨等的比較,我們推測三十六禽有濃厚的曆法背景,可能源於一套和“二十四節氣”、“三十時”類似的“三十六時”系統。通過與《易緯·通卦驗》的比較,我們推測三十六禽與十六種病的對應,或許不是隨機分配的,而是來源於古人長期積累的醫學經驗。 2.2 十二律占:通過占卜內容、吉凶關係、押韻形式等線索,我們重新編排了《十二律占》的簡序,使簡文的邏輯更加合理。 2.3 十二律吉凶:通過綴合殘簡和重新編排簡序,我們恢復了《十二律吉凶》的原貌。通過與《十二律占》簡文的對比,可知2.2、2.3兩小節相關簡文的吉凶情況契合。這從側面證明我們的簡序調整是合理的。 2.4 參(三合卦占):通過鐘律與地支、五行之對應關係的線索,我們揭示出該篇簡文的本質是一種三合卦。另外,由簡254與簡294的編聯可知,該篇簡文每卦是寫在兩到三支簡上的,原來一簡一卦的整理方案存在重大疏漏。 在第二節的小結部分,我們討論了四篇簡文的邏輯關係,對簡序的編排作了補充說明。 第三節“占卜之方法”的結構安排與前兩節不同。由於簡文殘損較多,該節簡文難以完全復原,我們暫依內容將“占卜之方法”分為四小節,即“以鐘律數占卜”、“以日辰時數占卜”、“以餘數占卜”和“中數與中律”。 3.1 以鐘律數占卜:該小節四組簡文均與鐘律數占卜有關。在釋文校訂的基礎上,我們在疏證部分重點討論了如下幾個問題:a.《志怪故事》簡6上半簡文字可以全部釋出;b.簡333講的是在式盤模擬生律法;c.簡283、359、286講的是一套在取得數字與律數不合時的取律原則;d.應鐘律數更可能是42而非43;e.《鐘律式占》在進行生律計算時,若推得鐘律實際值為非整數,是先取整數,再以此整數繼續推算下一鐘律;f.據日辰時(星)求鐘律,最基本的方式是將三者對應之數相加,再乘以三,最後依前面討論的取律原則取對應之鐘律。 3.2 以日辰時數占卜:該小節五組簡文均與日辰時數的占卜有關。我們對簡文進行校訂,基本理解了文義。我們還發現,以日辰時數占卜的一些原則,與《周禮·春官·占夢》賈公彥《疏》所引一段論述八會術的文字密切相關。 3.3 以餘數占卜:這一部分簡文與本章第一節1.2《式圖》篇考訂出的式圖周圍一圈文字聯繫緊密。結合《式圖》篇對式圖周圍文字的考證,我們基本解決了簡文中以餘數占卜的相關問題。 3.4 中數與中律:通過重新編聯,我們復原出這一組簡文,指出其內容是闡述以數占卜和以律占卜兩套占卜方法的關係。 本節小結中,我們對“以鐘律數占卜”和“以日辰時數占卜”兩類簡文的關係作了補充分析,指出《鐘律式占》占卜方法的研究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最後,我們附帶談了《鐘律式占》中頻頻見到的“投”的涵義,認為“投”是“取數”一類的意思。 第三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與放馬灘簡其它內容的關係”一章,在上一章初步復原《鐘律式占》的基礎上,分析了這部古佚書與放馬灘簡其它內容的關係。一方面,《鐘律式占》與放馬灘簡其它內容在五音五行搭配、三合局等基本原理上存在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兩者存在系統性的矛盾,建除術語、時稱系統等完全不匹配。據此,我們得出《鐘律式占》為一部可獨立存在的古佚書的結論。《鐘律式占》、乙種《日書》其它內容以及《志怪故事》同冊編聯,其編排情況當與北大秦簡第四卷類似。 第四章“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的性質”,通過“與各種式盤、式圖材料存在相似”、“簡文中存在術語‘式’”、“占卜方法與後世式占文獻有類似處”三方面的線索,得出《鐘律式占》為式占文獻的結論。《鐘律式占》存在六壬式和太一式兩種式占的特徵,但不能套用“三式”的分類去分析《鐘律式占》的性質。“三式”最早見於《唐六典》,不能反映先秦兩漢式占的實際情況。《鐘律式占》應該與《漢書·藝文志》所見《黃鐘》等四種與鐘律相關的陰陽五行類文獻存在聯繫。 第五章“總結”,列舉了論文的主要觀點,並簡述了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幾點問題。 全文修訂竹簡釋文百餘處,調整竹書編聯數十處。 正文之後另有附文六篇,對與秦漢數術文獻相關的其它幾點問題作了討論。

【Abstract】 Fangmatan Bamboo slips, inscribed with ancient Chinese charecters, were found at a village in Tianshui City, Northwest China’s Gansu Province, in 1986. There are about 460 slips. In his book Tianshui Fangmatan Oin-slips, the author divides these bamboo slips into three parts..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second part, Rishu (Type B).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Comments on Each part of the Lost Ancient Book about Shizhan in Fangmatan Bamboo Slips; Chapter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Lost Book and other Parts in Fangmatan Bamboo Slips; Chapter 4, The Characters of this Lost Ancient Book; and Chapter 5, Conclusion.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 Fangmatan Bamboo Slips. In this chapter, the discovering, publicizing and previous studes on these slips are introduced.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consist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This disseratation holds that some texts in Rishu (Type B) of Fangmatan Bamboo Slips are related to Shizhan, a kind of divination using the cosmic-board. These texts form a systemic, independent book, which can be seperated from Rishu (Type B). It is named Zhonglu Shizhan (A Cosmic-board Divination Book on Twelve-tones).This independent book can be devided into three sub-parts. The first is a series of graphics and captions around the Shitu (a cosmic-board image). The second is a variety of Guaci and Zhanci (divinatory verses and augurs). The third includes a group of explanations on the divination procedures. These three sub-parts are also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 and thus their sequences can be switched. Zhonglii-Shizhan is simpler than the Shizhan methods in later dynasties. Thus it can be seen as a transitional type from the earlier Shizhan to the maturer ones in Han Dynasty (202 BC-220 AD). This book is probably related to four other ancient books in which zhonglu is introduced, especially the book Huangzhong(黄鐘), listed in Hanshu Yiwenzhi (漢书藝文志)as a great work by ancient theoretists on yinyang wuxing(陰陽五行).

【关键词】 放馬灘簡式占鐘律日書占卜
【Key words】 Fangmatan Bamboo SlipsShizhanZhonglüRishuDivination
  • 【网络出版投稿人】 复旦大学
  • 【网络出版年期】2012年 08期
  • 【分类号】K877.5
  • 【被引频次】8
  • 【下载频次】680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