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古罗马废墟中的猫(外二首)——致A.蒙勒赞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叶·莱茵刘文飞

【Author】 Евгений Рейн

【摘要】 布罗茨基去世之后,世界上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发表意见,说当代国际诗坛上突然出现一个"空白"。作为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的我们也感到,随着布罗茨基的离去,俄语诗歌的世界影响似乎在逐渐下降,俄国侨民文学也仿佛走到了尽头。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更清楚地意识到布罗茨基在二十世纪俄语文学、乃至世界诗歌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然而,让我们这些布罗茨基的爱好者和世界诗歌的阅读者感到欣慰的是,布罗茨基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迅速地减弱,在国际诗坛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布罗茨基诗群",他们或是受到布罗茨基的影响,或是对布罗茨基施加过影响,或是布罗茨基生前的好友,或是自视为其继承人的后来者,但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上,他们却都显示出了某种相对一致的取向,而这一取向又往往会使人不由自主地回想到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念和诗歌实践。让我们还能意识到布罗茨基"在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所谓"诺贝尔诗人圈"的存在及其活动。在近二十年中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近十位诗人中间,布罗茨基无论是与其前获奖的米沃什和塞弗尔特,还是与在其后获奖的帕斯、沃尔科特、希尼和希姆博尔斯卡都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些大师级诗人们之间的友谊,是有利于世界诗歌的。他们借助诺贝尔文学奖强大的辐射力,把自己的诗歌美学散布给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众文化的泛滥,对人类的美学趣味也有所矫正,从而对诗歌传统的延续和诗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严格地说,"诺贝尔诗人圈"和"布罗茨基诗群"并不是两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吻合的概念,把米沃什、帕斯等人归入"布罗茨基诗群"显然是不合适的,布罗茨基自己就一直把米沃什奉为自己的诗歌"导师"之一。但是,这两个概念又毕竟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作为"诺贝尔诗人圈"中的一员,布罗茨基既是影响者,又是受影响者,既是那个圈子中具有个性的个体,又是那个诗群富有象征意义的代表。如今,布罗茨基在那些诗人中又最先驾鹤西去,这便使得他的象征意义显得越发地醒目了。布罗茨基真正的诗友,就是他在列宁格勒开始写诗时结识的那几位伙伴,即莱茵、奈曼和博贝舍夫等人,他们曾一同拜阿赫马托娃为师,被阿赫马托娃称为自己的"孩子"。对于布罗茨基等人来说,失去了公开、自然地接受诗歌遗产的机会,他们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诗歌的孤儿",但是,他们却幸运地遇到了阿赫马托娃这位"诗歌的养母"。"孩子们"经常围坐在她的周围,聆听她关于诗歌的教诲;而阿赫马托娃也希望通过他们来延续自己的诗歌思想和诗歌艺术,将行将熄灭的白银时代的诗歌薪火传递下去。可以被列入"布罗茨基诗群"的,还有其他许多诗人,如与布罗茨基同时开始所谓的"地下诗歌"创作、但后来一直留在俄罗斯国内的亚历山大·库什涅尔(АлександрКушнер,1936—)、安德列·谢尔盖耶夫(АндрейСергеев,1933—)和雅可夫·戈尔丁(ЯковГордин,1953—)等,如被视为布罗茨基"诗歌教子"的尤里·库勃拉诺夫斯基(ЮрийКублановский,1947—)和曾得到过布罗茨基很高评价的现代派诗人伊万·日丹诺夫(ИванЖданов,1948—)等。这里选译了莱茵、洛谢夫和温茨洛瓦三位诗人的数首诗作,以飨读者。

  • 【文献出处】 世界文学 ,World Literature , 编辑部邮箱 ,2004年03期
  • 【分类号】I512.2
  • 【下载频次】26
节点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