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变的画面布局——兼谈西方净土变中建筑图像的作用及其象征含义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邝墩煌

【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 西方净土变作为佛教绘画艺术中较早创制的变相类型,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出现。在整体构图上,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川博1号造像碑西方净土变、麦积山第127窟西方净土变与南响堂第1、2窟的两铺西方净土变有着巨大的差异。究其缘由,主要是工匠采取了“俯视”与“平视”两种不同的视角。无论是哪种构图、视角,西方净土变中的建筑图像始终保持一定的布局规律,即阙、观等建筑图像多成对出现,并位于整体画面的左右两端。这种建筑图像的布局设计有“分隔”与“联通”西方极乐佛国与现实娑婆世界的象征含义。

【关键词】 西方净土变建筑图像画面布局天门
【基金】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美术史”(20ZD14)的阶段性成果
  • 【分类号】K239;K879.4
  • 【下载频次】12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